1972年1月1日 星期六

醉草園詩集自序 張達修

余生於南投縣鹿谷鄉,垂髫之年,先大父士衡公與先君子,教余以平仄對偶,童年頓生興趣。林圯埔公學校畢業後,年十四,隨先嚴耕於愚川;先嚴嗜琴書,精醫術,父而兼師,晝耕夜讀,如是者有年。迨年十九,先嚴攜我遊虎溪,學詩文於王則修夫子之門,此間先嚴、先慈慘澹經營,勤儉積蓄,買地東村,有田園林泉之勝,榜為醉草園。三年余返里,受室魏氏,旋得鄉賢林宗慶翁在坪仔頂組織漢文研究會,延余專其事,蓋當日據時期,日人禁絕漢文綦嚴,惟於詩則尚寬尺度。

在坪仔頂三年,又獲集集博惠會石迂吾、吳茂火諸賢之招,主該會講席二年;嗣承王則修夫子之介,為神戶莊櫻癡翁貿易商會之記室,乃利用夜間入北神商黌工讀。越明年,莊翁商戰不利,賦歸;隔一歲,應徵入臺灣新聞社漢文編輯部供職。時編輯有黃爾璇、爾竹昆仲暨王達德兄與余四人,年少氣銳,縱筆為文,或編或譯,不亢不卑,人稱「四健」,因得追隨櫟社東墩諸賢,酬唱于喁,殆無虛日。

辛巳,中文版廢刊,同仁偕星散,余亦歸園養;索居無聊,嚮往於田園派詩人。壬午,適鄉友陳東興歸自申浦,促余同行,余請於雙親,幸蒙允諾,乃買棹而西;時抗戰方酣,翌年遭母喪,奔喪不得,惟隔水哀號,滯滬六年,鉛槧之暇,常溜覽京滬、蘇杭、常錫諸勝,所寫之詩,類多慷慨激昂,不似少時之無病呻吟矣。

臺灣光復,聞訊狂喜,有杜陵涕淚滿衣裳之感,時旅居申江,以歸鄉心急,離滬之晨,行李悉為車夫所劫,旅稿亦隨而盡失,乃以記憶所及,默為抄存,並集舊作,裒為醉草園詩集,為家君六秩晉九壽辰,聊作萊衣之舞。先是余返臺後,執教臺中女中,故鄉人士聞訊,敦促余返梓主持竹山初中,余以力不從心,懇辭不就,因而未獲歸園以承菽水之歡,引為憾事。而先君竟於杖國之年,棄余兄弟而長逝矣。

爾來為謀時維家計,鞅掌風塵,于役高雄、臺北、彰化、中興新村等地。壬子之歲,值結縭四十載,梓行續集,藉紀鴻泥;拂衣以還,日月其除,瞬已十年於茲,余亦垂垂老矣。綜計平生,萍蹤靡定,搬薑之鼠,一事無成,而三徑就荒,歸田未就,數十年來,身世之浮沉,行藏之顯晦,靡不形諸歌詠,然僅為紀實存真,非敢以詩鳴也。

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,每念良師益友之誘掖,勝侶好儔之提攜,以及騷壇諸君子之勗勉策勵,使生長鄉村之余,不為士林所屏棄,拊心自問,實感且慚。今歲值先嚴期頤之年,緬懷鞠育之恩,爰將學詩以來五十餘年之存稿,按年重加刪輯,計得詩二千四百餘首,附以文稿,付諸手民,仍以醉草園名斯集,用誌春暉寸草之思,並就正於有道,兼存為家乘。所願天心厭亂,早見太平,雅韻同賡。齊臻上壽。名山講學,師鹿洞之芳規;大筆紀年,續龜蒙之野史。則幸甚矣。
時歲次庚申大寒後五日 張達修書於東墩客次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